南宫是传统农业型县(市),农业人口35.49万人,占总人口的82.2%。耕地面积89.6万亩,人均耕地1.96亩,其中,水浇地78.7万亩,旱地10.9万亩,近几年,我们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的机遇,加快农业结构调整,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初步形成了优质棉花、无公害蔬菜、林果和畜牧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,培育扶持了一批“农字号”龙头企业,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。2008年,农业产值达到20.2亿元,比上年增长3.6%。
1、种植业情况
2008年,种植业产值达到14.2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70.3%。
(1)优质棉花。2008年,①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,其中,棉花间作套种6.5万亩。②棉花优种普及率达到98%,主要品种为冀棉28、邯棉284、邯4849、国欣3号等。③棉花总产4.29万吨,折合籽棉12万吨,每斤籽棉约2.5元,棉花总产值达6亿元。④皮棉与棉秆的产量比为1:6,据此测算,每年可产棉秆25万吨。每百斤籽棉产34斤皮棉、66斤棉籽,全市全年可收棉籽7.8万吨。⑤每百斤棉籽可产棉籽皮12斤、棉饼65斤、卫生油14斤、其他折耗9斤,全市全年产棉籽皮0.93万吨、棉饼5.07万吨、卫生油1.09万吨。
(2)菜菌类。2008年,韭菜、辣椒、芦笋等蔬菜种植面积12.5万亩,产值4亿元,占种植业的28.1%;平菇、姬菇等菌类大棚10000个,产值达0.77亿元,占种植业的5.4%左右。
(3)粮食作物。2008年,小麦、玉米、谷子等粮食作物面积达到58万亩,总产量19万吨,产值3亿元,占种植业的21.1%。全市粮食作物秸秆可达24万吨。
(4)果林业。主要品种为苹果、梨、桃等。全市果林种植面积3.9万亩,产值6389万元。其中,苹果、梨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.2万亩、1.3万亩。
(5)油料及豆类。2008年,全市花生、芝麻等油料作物及豆类,种植面积3万亩,总产量5500吨,产值1.5亿元。
2、林业情况
2008年,全市林地种植面积达13.6万亩,其中,林农复合经营0.5万亩,林木覆盖率达到10.56%,林业产值达到826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0.4%。我市被评为“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和杨树产业重点县”、“全省农田林网建设和林改工作先进县”,南宫大枣”被评为北京奥运会金奖果品。
(1)全市经济林3.9万亩、防护林3.9万亩、用材林5.8万亩。
(2)实施了一批林业项目:①实施国家退耕还林3万亩、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.4万亩。②以南便尹曹、宋曹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5.9万亩。
3、养殖业
2008年,畜牧养殖业产值达57346万元,占大农业比重的28.4%。
(1)养猪。截止2008年,全市百头以上养猪场达130家;养猪示范村5个,生猪实际年存栏12.11万头(上报18.9万头),实际年出栏17.39万头(上报20.6万头);年消耗饲料8万吨。生猪业总产值达到25625万元,占养殖业的44.7%。
(2)养牛。2008年,全市规模养牛场达到3个,实际年存栏2.16万头(上报5.7万头),实际年出栏2万头(上报5.9万头),年产奶量2000吨、肉类总量2.14万吨。养牛业总值9592万元,占养殖业的16.7%。
(3)养羊。2008年,全市羊存栏16.9万只、出栏17.7万只,养羊总产值6659万元,占养殖业的11.6%。
(4)养鸡。2008年,全市有规模养鸡场184个,年存栏202.6万只、出栏161.2万只,年产蛋1.61万吨,养鸡总产值13060万元,占养殖业的22.8%。
(5)特种养殖。2008年,全市共有鸵鸟、水貂、獭兔、乌苏里貉等特种动物养殖8个品种,现有规模特种动物养殖场3个,特种动物年存栏1.5万只,出栏3.6万只。
(6)全市有市、乡、村三级畜禽防疫机构:4个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21个,村级动物防疫协助员456名。
4、农业产业化情况
我市现有邢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,分别是棉油二厂、千喜鹤食品。
5、水利情况
(1)境内有大型水库2座。
①群英湖,是河北省南部依傍县城最大的人工湖,位于市区西北1.5公里处,为11条排水渠汇集处,蓄水量800万立方米。
②南宫地下水库,位于南宫市东南部,在清凉江北,索泸河东,黄(河)、清(大清河)、漳(河)古河道带上,库区长约20公里,宽约10公里,面积206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的22%,主要涉及到段芦头、紫冢、董家庙、垂杨、明化5个乡镇办事处、102个村,耕地23万亩,年可调蓄水量1.12亿立方米,兴利库容0.84亿立方米。1975年,由北京大学和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在南宫考察古河道时发现,认为该古河道带可作为地下水库。近年来,由于干旱少雨、水资源不足,地下水库水位持续下降,由原来的2-8m已下降到25m左右,地下水库接近干涸。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,南宫地下水库可作为调蓄工程,对南宫经济发展,特别是对黑龙港流域调节用水将发挥重要作用。
(2)境内有较大河道3条,分别为:清凉江境内长25公里,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;溹泸河境内长20公里,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;西沙河境内长17公里,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。
(3)全市境内有主要沟渠5条,为南冀支渠、南衡灌渠、高家寨渠、西高村渠、清西干渠等;全市有坑塘448个,蓄水能力1150万立方米;闸涵7座。
(4)全市现有农用机井8380眼。其中,深井1793眼,平均深180-500米,单井出水量60立方米/小时;浅井6587眼,平均深30-50米,单井出水量30立方米/小时。
(5)2008年,铺设地下低压节水防渗管道16.8万米,全市达到180万米。
(6)大力实施节水工程。近年来,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700万元的棉田膜下滴灌,发展滴灌棉花2.5万亩;总投资175万元的的咸淡混浇项目,混浇面积3.76万亩。
6、农机具情况
(1)全市共有大型农机具920台,小型农机具3.1万台。其中,拖拉机13939台,小型拖拉机13283台,农用运输车14320辆,联合收割机320台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9万千瓦。
(2)全市机耕面积80.8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90%;机播面积79.5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88.7%;机收面积达到25.6亩,占耕地面积的28.5%。其中,小麦机收率95%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8%。
7、农村劳动力转移
2008年,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5万人,其中,农村富余劳动力1.7万人;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6000人、就地转移1.1万人。
8、农业气象情况
(1)气温。历年平均气温13.2℃,其中,历年最高气温42.3℃(1972年6月11日);历年最低气温-22.0℃(1958年1月16日)。2008年全市平均气温14℃,其中,最高气温36.3℃(7月22日);最低气温-13.1℃(12月22日)。
(2)降水。历年平均降水量477.6毫米,其中,历史最多降水量863.5毫米(1973年);历史最少降水量216.9毫米(1999年);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96.4毫米(1994年7月12日)。暴雨(24小时≥50毫米)最多年份为1964年,降暴雨4次。2008年平均降水量541.9毫米,其中,一日最大降水量69.5毫米(7月14日)。
(3)无霜期。历年最长无霜期241天(2006年3月9日-11月5日),最短无霜期188天(1965年4月10日-10月15日)。2008年无霜期152天(2008年3月19日-10月24日)。
(4)雾、风。大雾最多年份1990年达58次,2006年大雾日数33日。大风日数最多年份1997年达40次,2008年大风日数7天。
9、新农村建设情况
近年来,我市共创建生态文明村138个,占全市农村总数30.2%。其中,南便尹曹村获得“河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”和“邢台市环境优美村创建活动达标单位”荣誉称号;南杜尚家庄被邢台市授予“特色文化村”称号。全市建沼气池2061个。